研途·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管理 >> 研途·故事 >> 正文
跨山海而往 | 看世界坐标上的西大研究生!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4日  点击量:

在西大,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背起行囊

坐标指向未知的远方
融入异国的晨光暮色,丈量世界的棱角
浸入陌生的韵律海洋,重塑思维的边界
在名为世界的答卷上

以足迹作答,拓印成长的年轮

以泥土为笺,拓印文明基因

李文雪 乌兹别克斯坦 “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


本就对中亚考古有研究意向的文化遗产学院2023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李文雪在导师梁云教授的建议下,2024年选择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前往“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留学,“我想亲眼去看看中亚的古迹和文物,真正参与到中亚考古的工作中去。”

成为能够前往丝路大学学习的1/5后,李文雪在开心的同时也对未知的生活感到担忧,但她始终明确自己的目标——走遍乌兹别克斯坦,在参观各地遗址和文物的同时有计划地完成与中亚相关的毕业论文。

谈及丝路大学的学习课程时,李文雪表示她非常喜欢一位比利时老师Delephine所教授的Natural Heritage课程,“Delephine老师会将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一节与游牧考古的课上,Delephine老师会直接把各种游牧人群的特色食物奶酪带到了课堂让同学们品尝;在一节与自然遗产相关的课上,她带同学们去了撒马尔罕的野生动物园进行实地参观体验……

期间,李文雪深刻学习到了要勇敢与人交流,即使有语言不通的障碍,也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未来,李文雪将继续在考古学方面继续深造,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以岩芯为卷,淬炼地史密码

魏荣浩  奥地利格拉茨大学


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的地质学系在区域和全球地质研究方面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于是地质学系2022级博士研究生魏荣浩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前往奥地利格拉茨大学交流学习。这座拥有近500年历史的学府,成为他研究沉积地质学的理想驿站。

魏荣浩的留学之路离不开坚实的学术积淀与师友的鼎力相助。在导师段亮教授的倾力支持下,魏荣浩发表了一篇SCI论文,这成为他科研实力的有力证明。“段老师是我留学的坚定支持者,在申请CSC资助时,他用自身的宝贵经验为我指点迷津。”此外,师姐分享的“切实感受”与经验也让他少走了许多弯路。

到达奥地利开启留学生活的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语言是首道关卡,“超市里全是德文标签,刚开始会感到十分无措。”但魏荣浩借助人工智能翻译工具破局。同时饮食差异则激发了他的生活潜能,“需要自己不断调整食谱,做些简单的饭。”学术交流中,他体会到思维碰撞的力量,“和外导交流要考虑如何精准表达,更要接受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这对我自己既是提升,也是考验。”

异国的科研生活也重塑了他的认知视角,“以前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留学生活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能力与水平所处的位置。这种视野的刷新与学术能力的提升同样珍贵——他学会了多角度剖析地质难题,英语实战能力也显著飞跃。目前,这位大地奥秘的探索者已锚定未来,“我会在科研领域继续深耕,探索地质深层机理”。


以语境为镜,解构创作基因

南姝羽  日本大阪大学


文学院2023级电影(创意写作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南姝羽一直渴望接触不同的东西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研究生阶段看到大阪大学的交换项目时,她毫不犹豫地抓住了机会。“我非常激动,感觉像做梦一样,这不仅是为了弥补遗憾,更是希望在日本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为我笔下的故事寻找新的灵感与维度。” 最终,她凭借N2证书和对跨学科探索的热情,成功入选了日语授课的iExPO项目,进入日本大阪大学学习。

日本大阪大学课堂上的“コメント”(评论)制度让南姝羽印象十分深刻。“每节课后提交简短的评论,记录理解、思考和疑问;下节课前老师会总结并回应,甚至据此调整教学重点。”在南姝羽看来,这种方式不仅加强了师生互动,更鼓励了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接受,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尊重与关注。

“创意写作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特性,需要不断吸收不同领域的思想与经验。”在大阪大学,无论是深入社会学、人类学视角探讨日本社会福祉、人权教育等现实问题的课程,还是独立处理异国生活的琐事,都让她迅速成长,“这些经验和感悟最终都会沉淀到我的创作之中,成为写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回顾这段旅程,她深感其价值远超预期:留学不仅仅是换一个国家学习,更像是把自己放进一个全新的语境中,从头开始认识世界,也重新认识自己。


以商道为阶,拓展国际视野

霍宏卿  德国富特旺根应用技术大学


带着对优质商学教育的追求,经济管理学院2023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霍宏卿前往德国富特旺根应用技术大学交换,“这所学校吸引我的核心在于其商学院教师的双重背景——他们大多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和扎实的学术能力,能在课堂上结合真实案例教学,这与我的专业高度契合。”

初抵德国,挑战首先来自生活的调适。霍宏卿坦言经历了“明显的孤独感”,加之饮食不惯,初期生活颇为不易。转折点在于主动融入与开放心态。他不仅尝试自学烹饪以慰藉“中国胃”,更积极结识了来自希腊、墨西哥、法国等国的同学。“我们一起上课、做项目,甚至共同烹饪、交流,”多元文化的碰撞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乐趣。尤其得益于热心的伙伴Leo的帮助,他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与生活技巧,逐渐走出了舒适圈。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霍宏卿深刻感受到德国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而来的学习态度。“课堂上师生间常展开深入讨论,有时甚至占据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这种开放思辨的氛围促使他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尝试在课堂上更主动地思考和表达。

然而,超越专业技能的,是心态的深刻转变。游历欧洲,从科隆大教堂的宏伟到奔驰梅赛德斯总部总部的工业力量,再到静静流淌的莱茵河,霍宏卿收获了更辽阔的视野与内心的平和。我越来越意识到,人生的容错率远比想象的要高。很多看似‘必须’的事情,其实并非绝对。


以讲台为桥,联结中外文化

辛紫绚  菲律宾布拉卡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作为一名英专生,我一直渴望有一次跨文化的特别体验。”了解到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后,外国语学院2023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辛紫绚便立志要成为其中一员。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她从众多普通志愿者的岗位选择了前往西大在菲律宾布拉卡国立大学的孔子学院。

非汉语国际教育科班出身的她,提前系统学习了现代汉语、教学案例等专业知识,并积累传统文化内容。申请过程中,导师推荐她通过校际合作渠道定向申请,上一届前往当地做志愿者的学长则分享了当地生活经验,“让我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减少了许多”。

教学中,非科班背景的她一度面临“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的难题,通过向同事请教,她调整教学节奏,“学会详略得当安排内容,学生吸收效果明显提升”。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学中的文化互动。观察到菲律宾活动中常见面具元素,她便在文化课上设计“脸谱与面具融合”主题,“我会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中国元素与菲律宾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副自己的脸谱。”而学生们筹备的国风展更让她震撼,摊位上有天坛微塑、国风编织手串、十二生肖转盘,甚至用当地材料制作的月饼和饺子,“我不仅惊叹于当地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为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了倍感自豪。”

期末考试后走出教室,走廊两侧站满学生,他们笑着喊“老师再见”“老师我爱你”的画面辛紫绚仍然记忆犹新。“在菲律宾这个四季皆如夏的国度中,我也在学生们的影响下更加热情开朗。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从事国际教育工作的决心。

脚步踏过陌生的街巷

让差异长成视野的窗

带着母校的嘱托远走

每一次跨越山海

都在国际舞台上点亮青春

每一段与世界相遇

皆为青春写下更绚丽的篇章


(摘选自西北大学微信公众号,内容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