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管理 >> 研途·故事 >> 正文
李博阳:西大惠我良多,我报西大以歌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5日  点击量:


李博阳,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无机化学专业博士生,师从吴彪教授,主要从事阴离子配位化学研究。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身份发表学术论文五篇,包括化学类国际权威期刊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各两篇。获得博士研究生博家奖学金两次;在2020年度五四评优中获得“最学术”称号;获得陕西省化学会2021年度第十届陕西省“青春·化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报告奖;获得陕西省第六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一等奖。获得西北大学2023届“优秀毕业生”称号。


【一、初见】

2013年初春,还在紧张备战高考的我收到了西北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录取通知书,那很像是在溺亡边缘抓起的救命稻草,把我从紧张窒息的备考中解脱了出来。久在樊笼里,顿觉天地宽。百年学府,古色古香,风吹过时会有玉兰花瓣落下,这是在自主招生考试时对西北大学最初的印象。从那时起,就开始尽情畅想进入西北大学后的生活。


【二、入学】

20139月顺利入学西北大学,对于大一新生而言,看学校的每一个地方每一段历史都是新奇的,深入了解之后,愈发感受到这所百年学府的底蕴和活力。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于是,一个理科生成为了西北大学校史馆的0019号讲解员,向师生和游客介绍这所充满故事的百年学府。


【三、入行】

西北大学校史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1913年,西北大学学生组织雄辩会,讨论“社会主义能否适行于今日之中国”。这种解放思想鼓励学生思考创新的办学理念,造就了西北大学开放求新的学术氛围。所谓人文渊薮,科技殿堂。在此影响下,本科阶段学院鼓励学生进入到不同的课题组接触前沿研究。借此机会,我了解到了新兴的阴离子配位化学,于是决定从事这项研究。


【四、自我怀疑】

201610月,大四开学不久,在确定推免资格后,我便进入到学院实验室开始从基础学习阴离子配位化学的相关理论和基础实验。预想早一些进入实验室,就能早一些了解相关知识,赢在起跑线上。

但事情并没有向预想的那样,反而急转直下。进入实验室后,新奇劲头还没过,就被扑面而来的现实问题所包围困扰。抽象的概念和杂乱的要点很快超越了我的认知范围,再加上实验接二连三的失败,很快就陷入了自我怀疑。

天资聪颖的人在新的环境能够很快适应,并成为佼佼者。而我遗憾的属于是笨鸟先飞未遂,在自我怀疑中不断挣扎,漫长痛苦的两年一事无成。诗人贺炜说过:“人生当中成功只是一时的,失败却是主旋律,但是如何面对失败,却把人分成了不同的样子。有的人会被失败击垮,有的人能够不断的爬起来继续向前。”科研艰辛,道阻且长,幸好没有因为困难而自怨自艾,在导师和实验室成员的帮助和鼓励下,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走出了那段难熬的化蝶之路。


【五、终有突破】

20189月的最后一天,转机终于到了。在师姐的帮助下,我得到了当时看来足够震撼的晶体结构,它的出现挽救了几度濒死的课题和在黑暗中挣扎的我。短暂的快乐之后,又陷入到新的痛苦之中。说到底,一个晶体结构而已,离可发表的学术论文,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了晶体结构,就好像建造一栋有了地基的楼房。基于这个结构,和导师确定了论文需要讨论的方向,慢慢地添砖加瓦,终于在确定晶体结构的两年后,搭建好了这个于我而言足以称为宫殿的建筑。


【六、科研乐趣】

有了前面的基础,科研好像变得容易起来了。在一项研究中,第一次体会到了科研的乐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本是一组毫无特色中规中矩的实验数据,寻常情况下不会过多关注。缘分简直妙不可言,偏偏多看了那组数据几眼,一个大胆的猜想浮现。经过周密求证,大量的实验数据都证实了最初猜想。时常感慨,如果错过了那组数据,那会是多么遗憾。不要相信文章像山坡上的蒲公英一样唾手可得,但请相信世上总有实验数据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七、毕业别离】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西北大学十年求学之期,其始也勃焉,其逝也忽焉。七年科研经历,常感自然之力奥妙无穷,而人力所能为者寥寥。幸有良师益友点拨扶持,窥探丝缕天机,终有突破。感谢母校提供的科研平台和生活保障,以及散发出的扎根西部服务基层的高尚情操,西大人自当“砥德砺行报以国华”。

呜呼,回望求学生涯,顿觉胜地不常青春难再,留恋处,时光催发。也罢!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老师们、同学们,辞别在际,我们后会有期。此行山高路远,人海茫茫,望君珍重,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