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老师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呢?
是亦师亦友,共同探讨学问的奥秘
亦或是亲如家人,日常充满欢声笑语
一起来看看NWUers和老师之间独特的相处模式
感受不一样的师生情谊!
----------------------------------------------------------------------
我和我最热情从容的老师
待人宽厚,如沐春风般的温柔
与时俱进,将实践智慧融入课堂
时刻关怀,助力学子奋发向前
这便是韩老师,学生心中的指路明灯

亲切温和,兢兢业业,用智慧与热情滋养着一代代学子。在三十余年的从教生涯里,韩隽老师为新闻传播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讲新闻实务类课程,一届届学生们留言最多的内容是:好想回到韩老师的课堂。在闫续的讲述中,一位敬业、温柔又充满热情的导师形象跃然眼前。
“韩老师的研究始终紧贴行业需求,关注的是真问题。”闫续以这句话,道出韩隽老师学术研究的核心特质。在新闻业界,韩老师长期聚焦新闻报道的精品创优、新闻发布制度以及舆论引导与政府形象传播,其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媒体实践,并担任中国新闻奖评委。而在课堂上,她则致力于将一线经验转化为生动案例,严格利用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与同学们分享研究思路与方法。对专业前沿的敏锐把握,让她的课堂成为学生眼中的“知识富矿”。令学生们尤为敬佩的是韩老师对教学的精益求精。“即便有着多年教学经验,韩老师仍坚持上课前一晚重温教案的习惯,将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话题补充进课件中。”闫续说。这种永不停歇的自我更新,正是韩隽老师对新闻教育事业深沉热爱的生动注脚。
在AI技术席卷传媒业的今天,韩老师也展现出对数字技术的天然敏锐度。作为专注新闻实务的研究者,韩老师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往往比年轻人更快、更迅速。“她使用deepseek、腾讯元宝的时间要比我们早得多。”闫续举例道,“平时做研究时,韩老师也常常与我们探讨自动生成排版、剪辑视频、大数据运用等技术。”终身学习、与时俱进,韩隽老师用实际行动,彰显着立足学科前沿的专业精神。
翻开韩隽老师的行程表,每一天都满满当当:上课、开组会、业界交流,从早到晚……在密集繁杂的事务中,她总会为学生们留出空闲时间。从学术困惑到职业选择,同学们的问题都能得到一一解答。“每次与老师交流,她总会耐心地倾听,并给予我回应和指导,让我感受到,老师是始终在支持帮助我的。”闫续分享道。
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未来的想象力。自1986年从教至今,韩隽老师始终扎根新闻土壤,面向时代潮头,诠释着新闻教育的真谛,以师者情怀,守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之路。
@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闫续
----------------------------------------------------------------------
我和我最张弛有度的老师
从实验室到人生,为学子点亮学术之路
细致入微!她为新生铺好科研基石
关怀有加!她用耐心陪伴学生成长
张弛有度!她以责任诠释为师之道

对于来自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李真而言,导师郭艳丽教授不仅是优秀的科研骨干,更是引导自己前行的指路人。
报到当天,郭老师便细致地为李真规划了研究生的科研方向:从文献阅读到科研操作,步步扎实,并带她熟悉实验室,安排师姐帮助,默默为学生铺好成长的基石。然而,分析化学科研需要极高的精确度与耐心,初入实验室时,李真常常感到困难重重。“一周连第一步反应都做不出来,整个人十分迷茫了。”郭老师发现后,并未责备,而是先检查实验药品,与她深入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她告诉我,失败是常态,但必须找到原因。”这种理性与灵活并重的指导方式,让李真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转机”。
“科研要有节奏,不必把自己逼到墙角。”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郭艳丽老师也会因材施教。时至今日,李真仍然清晰地记得,在某次实验中,仅需要0.01克的药品,郭老师在联系多个课题组后,决定购买一瓶25克的新药。“她说:‘科研不能将就。’这句话让我明白,真正的支持是尊重每一份努力。”秉持着“张弛有度”的态度,郭艳丽老师既尊重学生个性想法,也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为他们保驾护航。
办公室角落的折叠床、十条长达一分钟的语音、密密麻麻的文献批注……这些日常碎片勾勒出的,不仅是一位科研引领者的形象,更是一段关于“为师之道”的温暖注解。温柔似水,却对科研一丝不苟;宽容平和,却始终以责任为鞭策,书写“师者”的平凡与伟大。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李真
----------------------------------------------------------------------
我和我最开拓创新的老师
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引领学生科研之路
尽善尽美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成长
鼓励探索创新,为学生成才开辟广阔天地
热心公益事业,带领学生践行社会责任

在张明嘉心中,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的冯筠老师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成为他学生生涯的引路人。
“进行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研究时,我面临着模型轻量化和准确率难以兼顾的困境,那段时间苦苦求索却一筹莫展。”张明嘉坦言。为了帮助学生得出准确的实验数据,冯筠老师不仅分享了自己的相关研究经验,还安排师兄师姐进行指导,从数据预处理、特征选择到模型参数调整,一步步排查问题。最终,这个困扰张明嘉多日的难题得以解决。
“科研就像攀登高峰,每一步都要走得扎实。”这种态度深深影响着实验室的每一位成员。“老师要求我们对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结论都要反复验证。”正是这种精神,让实验室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即使从教近三十年,冯筠老师仍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意见想法。“冯老师在与我们交流时,不会直接指明问题的答案,而是步步引导,鼓励我们摸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张明嘉分享道。这种互动启发式的指导方式,让学生们获得足够的成长空间,主动思考解决问题,拥有大胆尝试、探索未知的勇气。
2022年,张明嘉加入了西北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将前往富平县支教一年。“临行前,冯老师对我说:‘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展现西大学子的风采’。”这句话成为张明嘉支教期间的座右铭。在冯筠老师带领的智能信息处理科研团队党支部里,还有一样曾经选择支教的学生,扎根西部,服务基层,接续助力,薪火相传。
今年,冯筠老师亲自准备了人工智能讲座,协调安排参观实验室,支持创建机器人科普课堂,让孩子们早早接触到人工智能前沿,种下理想的种子,也带领他们来到西北大学,感受计算机技术的魅力。“看到孩子们好奇欣喜的眼神,我更加理解了冯老师坚持教育公益,助力基层发展的意义。”张明嘉说。值得一提的是,冯老师所在支部2024年获评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严谨、乐观、包容,这三个词背后,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对学术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和对社会的担当。冯筠老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诠释着“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将专业知识、治学态度与做人原则传递给一代代西大学子。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张明嘉
----------------------------------------------------------------------
我和我最温柔坚定的老师
穿梭学术与文艺的天地
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智慧启迪着学子
既是学术导师,亦是“知心姐姐”
以梦为马,师生同心
在创作的星空下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来自西北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专业的薛美乐在郭茜老师的指点与栽培下,丈量着学术与文艺的边界,在一次次文字锤炼中笔墨生花。
怀揣着对创意写作的热忱,薛美乐考入西北大学并成为了郭茜老师的学生,在导师郭茜的指引下,薛美乐在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之间寻找着自己的道路。
在薛美乐的印象中,郭茜老师潜心学术,孜孜不倦,有着苏子瞻“旧书不厌百回读”的执着,潜心学术,孜孜不倦。十几年如一日,既深耕专业,又不忘学术前沿,不仅在自身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还坚持阅读经济、政治、社会学等相关书籍,积极扩展视域。
郭茜老师为人恰似其研究的东坡居士,既有“人生如逆旅”的达观,又具“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智慧。她善于用轻松的交谈,生活中的故事启迪学生。郭老师的学识积淀与阅历视野为薛美乐进行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毕业设计阶段,郭老师和薛美乐规划了很多选题方向,让薛美乐选择最感兴趣、最适合的道路进行文学创作。准备毕业作品时,薛美乐想写生育题材的小说,郭老师不仅连夜给她整理书单,从费孝通的《生育制度》到波伏娃的《第二性》,还常常与她一起探讨创作思路。薛美乐说:“我的小说为生育题材,老师推荐了一系列相关著作,为我的小说搭建了一个丰富的素材库和深入的背景补充。有次卡文了,老师拿着稿子说‘你看这个地方你有没有想到莫言的《蛙》?’一下点醒了我。老师总说‘写你想写的,做你想做的’,她不仅是学业导师,也是知心姐姐。”
更让薛美乐感动的是日常点滴,郭老师不仅关注学业精进,还会挑选富有纪念意义的礼物相赠,寄寓对弟子前程的殷切期许。薛美乐也会在教师节为老师送上手作花束,这段师生情谊,恰似《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双向奔赴。
@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薛美乐
----------------------------------------------------------------------
我和我最刚柔并济的老师
她像一座灯塔
照亮学生的前行方向
独立思考,坚定执着
她鼓励学生勇敢追梦
不仅仅是老师,更是家人
她关怀备至,陪伴学生成长成才

在师生双选时,刘艺飞坚定地选择刘艳卿老师作为她的导师,踏上艺术的求索旅程。
书籍、兰草和茶,刘艳卿老师的办公室总弥漫着清新淡雅的气息,“这简直是刘老师本人的气质代名词”,刘艺飞说。与刘艳卿老师的初次见面是在开学典礼刚结束,优雅、端庄的仪态和热情、温和的谈吐瞬即给刘艺飞与同门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刘老师向我们介绍西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勉励我们积极探索、勤耕不辍。”新学期伊始,刘艳卿老师已为大家勾勒了未来的学术蓝图,“学业安排、研究方向,学硕理论学习和学术素养要求,老师都事无巨细地叮嘱到位。”刘艺飞说。
“既要全力以赴,也要量力而行”,刘艺飞对老师语重心长的嘱托尤为深刻。面临学术困境,刘艳卿老师始终以一种温和且严谨的态度悉心教导,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当我陷入迷茫,为寻觅自身研究兴趣点而苦恼不已时,刘老师会细致入微地剖析美术学相关研究方向的特点和前沿问题,为我量身定制合适的学术方向。”在导师的鼓励下,刘艺飞学会稳住学习的心态,持续认真研读高质量的专著以及学术论文,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夯实专业基础。
“学术研究要坐得住冷板凳”,研究往往是长期、枯燥、需要耐心的过程,刘老师鼓励学生们一定要沉下心,不断丰富自己的涵养和认知。此外,“做学术不能太‘乖’”,刘艺飞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学会保持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对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大大提高。
生活中,刘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关怀备至,真心呵护着学生们成长的每一步。刘艺飞用“刚柔并济、严谨治学”来形容老师。她说:“刘老师为人处事平易近人、态度宽和,对待学术问题则逻辑清晰、严肃认真。”
“唯有将自己修炼成一座巍峨之山,方能无畏风雨,从容驶向心中的那片浩渺沧海。”这位刚柔并济的师者,将治学的严苛化为雕琢璞玉的刻刀,让关怀的柔煦成为托举新芽的云霭。
@艺术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刘艺飞
----------------------------------------------------------------------
我和我最“接地气”的老师
是实力派导师,亦是知心好友
带学生实地调研
满满的“接地气”style!
关怀学生身心,拓展教学边界
用爱浇灌,静待花开

在王寿彭眼中,吴丰华老师既是尊敬的师者,也是倾听自己心声的知己,是一位将“温润如玉”诠释得淋漓尽致的师长。
“做研究一定要言之有物”,吴老师常常以此标准要求自己。作为研究城乡融合与区域发展的学者,他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治学理念。跟随老师进行了十余次实地调研的他,每次都会去往农村一线,与农民交流真实的当地情况,足迹遍布黄河沿岸的产业园、种植基地等地。“在渭南调研时,我们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一座规模庞大的冬枣基地,以特色产业带动了整个区域的乡村振兴,这种实地见闻让我的研究真正接了地气。”
在课堂上,吴丰华老师的讲授同样充满实践智慧。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将科研中的鲜活案例融入教学,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PPT对他来说只是辅助,真正的课堂内容都在他的脑海里。”王寿彭这样描述老师的教学风格。立足实际、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培养出一批批既懂理论,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经管人才。
作为85后的年轻教授,吴丰华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着独特的相处之道。在学术指导上,吴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方向不是用来框住学生的,而是用来聚焦的。”他鼓励王寿彭从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共同参加高端学术会议,开拓视野。在开放包容的氛围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追随自己的学术兴趣,勇敢探索。
与此同时,吴老师也深谙因材施教之道。面对性格外向的王寿彭,他会天马行空地讨论,相约操场慢跑谈心;而对于内向的学生,则会放慢节奏娓娓道来,从不要求学生熬夜赶工,反而经常提醒“应该多锻炼身体“,时刻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做学术道路上的指引者,用脚步丈量学术的深度;也做生活中的知心朋友,携手并进,一起向前。
@经济管理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王寿彭
----------------------------------------------------------------------
我和我最开放包容的老师
她鼓励创新,开放包容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她尊重学生,关怀备至
温暖学生求学之路
五载师生情谊,携手共进,成就彼此

曾陷入考研迷茫期的陈斯斯在于红岩老师的一路帮助下,进行硕博连读,持续深造,两人也开启了为期5年的师生情谊。
对陈斯斯而言,于老师的耐心细致是她科研路上最大的“底气”,在研究生三年级阶段,陈斯斯参与了一个大项目,在对软件学习摸索的过程中,于老师看出了她的迷惑,细心地指导她操作软件,“老师还鼓励我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数据的特征,提升模型的准确度。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陈斯斯说。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国内会议,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学者交流最新学术前沿,拓宽视野。在于老师的指导下陈斯斯在Energy & Fuels(三区),ACS Omega(三区),Journal of Energy Engineering(四区)发表了三篇文章,并成功申请“石油测井智能监测分析系统”的软件著作权。陈斯斯也曾随老师远赴美国参加国际会议,并在硕士阶段成为国家奖学金荣誉的获得者。
日常学习过程中,陈斯斯和老师积极沟通,实时交流。在做研究时,于老师鼓励陈斯斯走出舒适圈,大胆尝试新方法。陈斯斯用“开放”一词来形容老师的研究态度,她说:“于老师毫无保留地展现出对新知识的渴望,她会积极地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将新技术与传统的地质研究相结合。”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给陈斯斯和同门学生营造了一个鼓励创新和接纳多元观点的学术环境。
于老师也非常尊重学生的想法,每次学生汇报完项目,老师都会说一句“辛苦了”,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参与组会汇报的时候,老师总是会认真地做笔记,“哪怕是很小的观点也会记录下来,我感觉到自己的想法被高度重视。”陈斯斯回忆道。
生活中,于老师关爱学生成长,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经常会带学生们出去吃饭和谈心。在研究生一年级的秋天,为了让大家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缓解实验久坐带来的身体不适,于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去跑步。“每晚八点,我们会随于老师一起打卡每日半小时跑步,即使她不在办公室,也会在群里提醒大家。”
五载师徒相携,于红岩老师以开放之钥为学子叩开学术天地,陈斯斯在老师"授人以渔"的教导中,不仅收获了学术攀登的绳梯,更传承着永葆好奇的探索精神。
@地质学系2023级博士研究生陈斯斯
----------------------------------------------------------------------
不同的相处模式,同样的师生情深
每一位老师都用自己的方式
照亮NWUers前行的道路
这些独特的相处模式,不仅让我们收获了知识
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成长的温暖与力量
转载自西北大学官方微信